提示:一年一度的医保飞检不期而至,而且力度加大,医院为何如临大敌担惊害怕,因为医保飞检不仅影响到医院的票子,还影响到医院面子,甚至影响到领导的帽子。
医保飞行检查(简称飞检)力度持续加码,已成为悬在医疗机构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医院如临大敌的深层原因,可从经济惩戒、声誉风险、问责压力三个维度进行剖解,其影响已渗透至医院运营的毛细血管。
医保飞检花落谁家,都逃不过罚款的命运。医保飞检力度的加大,使医院面临更高的罚款风险。一旦被查实存在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医院将面临严厉的经济处罚。依照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案例,违规医院的罚款金额从数十万元到数千万元不等。对于本就面临运营压力的医疗机构而言,这笔罚款可能直接掏空年度利润,甚至导致资金链断裂。
飞检强化了对医保结算数据的穿透式审查。医保飞检不仅会导致医院面临罚款风险,还会影响医院的医保结算率。医保结算率是指医院实际结算的医保费用与申报费用的比例。飞检过程中,医保部门会对医院的医保费用申报进行严格审核,一经发现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将对相关联的费用进行拒付或扣减。
为应对飞检,医院需投入巨资构建防御体系,投资加大,管理成本加大,进一步消耗医院的财务物力人力,加速医院资金紧张。
医保飞检结果的公开化,使医院面临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一旦被曝光存在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医院的声誉将受到严重损害。在信息传播快速的今天,负面消息能够最终靠网络迅速扩散,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医保飞检对医院患者信任度的影响是深远的。患者选医疗机构就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该医院的信任。当医院被飞检发现存在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时,患者会对其医疗服务的品质、费用合理性等产生怀疑。患者信任度的下降还会影响医院的口碑传播,进而影响医院的长期发展。医院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修复与患者之间的信任关系,这对医院的声誉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飞检过程中的紧张氛围可能引发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担忧。例如,患者看到飞检人员突击检查,可能误认为医院存在普遍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进而对诊疗方案产生怀疑,加剧医患矛盾。
飞检问题可能追溯至医院管理层:纪委书记若自查自纠不力,可能面临监管问责;院长若飞检发现重大违规,可能会影响晋升;分管副院长,若科室违规,可能承担领导责任。书记若未能有效防范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将面临严肃问责,甚至职位不保。
飞检结果已纳入医院等级评审、领导班子考核,进而影响领导的绩效工资,甚至直接影响个人职业发展。
对于涉及医保诈骗的严重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医院领导可能面临刑事追责。例如,刊发的《纠治医疗腐败顽疾》一文指出,医疗器械采购回扣、虚假病历等行为已成监管重点,医院领导若涉案,将面临法律严惩。
医保飞检检查的事项,医院为何屡查屡犯, 法不制众的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监督管理模式难以触及具体责任人,导致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难以根除。
违规收益大于成本,医院错误的认为,反正罚款再多也没有医院收益多,使得医院铤而走险,对赌违规风险。
在经济下行下,医院面临医疗消费降级,医院运营收入对医保依赖性更强,特别是医院前期的病床扩张,医院经营成本大增,为缺住院病人而发慌,降低门槛住院成为一种无奈选择。
DRG/DIP医保付费实行区域总额预算管理,部分医院对政策理解偏差,认为总额预算有限,医院还停留在按照项目付费的惯性运转习惯,绩效采取成本核算或RBRVS点值方法,激励多做项目多收入,导致过度医疗现象频发,医保飞检违规事项增多。
部署智能预警系统,实现医保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实时监控;利用区块链存证技术,确保医疗数据不可篡改。通过建立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将监管触角延伸至个人,记分管理使违规者付出代价,有效遏制医保基金滥用。全国联网联动和一人一档机制,确保信息共享,提升监管精准性。
建立三级医保管理体系,明确各层级职责,确保政策执行无死角。纪检、审计部门参与飞检,形成不敢骗、不能骗、不想骗的威慑机制。
通过透明化沟通(如公示医保政策执行情况)、优化服务流程(如缩短候诊时间),提升患者满意度。
总之,医保飞检的加力,本质是推动医疗行业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发展转型。医院唯有主动拥抱合规化、数字化,才能在严监管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