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编制”仅仅是去行政化的改革策略,并不能认为是以推进公立医院全面市场化为目的
今年年初,贵州省安顺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2020年底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部实现》的通知。文件中明确,到2020年底前取消事业编制。
他们认为,在编制的“铁饭碗”下,公立医院存在着许多“顽疾”。部分医生存在吃“大锅饭”思想,医术不精,对事业缺乏热心,医院发展停滞不前等问题。
反对取消编制的理由大多有以下几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应保持公益性,在重大疫情面前编制可以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编制取消后医务人员的待遇保障怎么样才能解决,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如何吸引人才?
那么,公立医院“取消编制”究竟进展到了哪一步,是不是如广大网友所说,“取消编制”后医务人员待遇无从保障,基层医疗机构是否也要去编呢?我们共同来梳理一下。
从2011年3月23日,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起,我国就拉开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大幕。
《意见》要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到2020年,要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符合常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事业单位改革最先开始的是高校和公立医院。近年来,公立医院的编制管理制度改革逐渐被提上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日程。各地方也在积极探索取消编制的改革。
2016年7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言人在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说,将“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2016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相继印发的文件中均指出,应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用人自主权,进行编制管理方式改革的探索,逐步实行备案制,以聘用制等方式形成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岗位设置、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管理使用等方面,对编制内外人员统筹考虑”。
那么,这又引发了新的讨论:基层医疗机构本来就存在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等问题。如果编制取消,这一问题会不会加剧?
其实,恰恰相反,在201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中对“取消编制”单位的范围做出了进一步明确,即县级以上公立医院。
这就说明,乡镇卫生院的编制是保留的,通过招考进入卫生院工作,使用编制,也是有保障的。目前,也未有政策规定要求取消乡镇卫生院的编制。因此,这也为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的招揽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2011年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其中,按照社会功能明确了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的事业单位。而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又细分为两类:
一、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
二、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
公立医院则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文件中要求,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中国社科院专家这样认为,“取消事业编不意味着政府不做任何投入。取消事业编后不应将医院完全推向市场,政府通过保障解除医院及医务人员后顾之忧,才不会加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因此,本质上来讲,“取消编制”是使医务人员从“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但作为事业单位的公立医院属性并未改变,因此医疗服务提供的公共属性也并未改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表示,这种以编制“身份”区分待遇的制度,束缚人员流动、抑制竞争,既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格格不入。
他认为,对被改革者来说,取消编制并不会致其利益受损,失去的只是束缚,得到的则是自由。
相关专业的人建议,取消编制以后,国家的财政补贴应该还会有,只是不再按照人头发放,而是按照需要和政府购买服务原则投入。财政投入不应该和人员编制挂钩,更不能成为一种财政养人的制度。
从我国目前的改革实践来看,“取消编制”后的财政补偿其实就是两种方式的综合,即一方面服务收费逐渐倾向保险支付,另一方面,政府依据需求制定补偿标准做补偿支付。后者现在成为支持“取消编制”的重点举措。
因此能够准确的看出,“取消编制”的改革并非改变公立医院本质属性的改革,只是为内部管理机制的科学化、外部补偿机制的合理化铺平道路,也不会产生诸如人才教育培训上的缺失、公立医院公益功能的丧失等方面的问题。
医生取消事业编制以后,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医院的活力,激励医生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为医院去行政化创造条件,用人机制更为灵活。
据《半月谈》报道,从2010年底开始,位于天津开发区内的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天津泰达医院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全员去编!
在天津开发区管委会支持和协助下,泰达医院确定了依据自愿的原则,对医院原有事业编制员工做分流:愿意进入天津开发区辖区内社区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能够继续享受事业编制及待遇;愿意留在泰达医院的人员则纳入医院全新的管理体系,并转为聘任制,收入分配均执行新办法。
最终,全院有85人选择去社区工作,4名专业方面技术骨干放弃事业编制身份留了下来。泰达医院由此成为天津首个、全国为数不多的无事业编制的三级综合公立医院。
与此同时,泰达医院推行了多项改革:在人才引进上实行自主招聘、对业务骨干采取年薪制和绩效考核的办法,考核重点向高风险、高技术上的含金量、高强度劳动的岗位倾斜,医疗收入不再是员工奖金收入考核的唯一指标,据《半月谈》报道,改革后,泰达医院骨干的年薪普遍在20万元左右,这在天津市医院体系中已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天津泰达医院拥有卫生专业方面技术人员800余人,医生270人,护士348人,临床学科增至31个,医技科12个,重症医学科、骨科、耳鼻喉科3个学科被评为滨海新区重点学科,同时,该院29名年薪制专家均来自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三级甲等医院等,已成为医院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中坚力量。
泰达医院一名医生表示,医院没有编制,在招聘人才的时候的确有一定影响。此外,该院的医生护士的人事档案是在人才市场上流通的,而不是留在医院,是很自由的。从待遇上来说,体制内外其实差别不大,甚至年薪制的医生们待遇还要更好些。
该医生说:“所谓的编制并没有实际意义,大部分人认为编制是保障,其实真正的保障是社会保障。我在这里社会保障一项不缺,而且比原单位还优越,我还担心什么?”
从这位医生的回答中,也能够准确的看出,编制改革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医务人员的待遇以及社会保障的工作要落实到位,落实到位了,医护们的心安定了,改革才能推广,破除旧有藩篱。
1.冯磊.公立医院“取消编制”的政策建构:渊源、经验与展望点[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7.01.002
2.朱恒鹏.取消公立医院事业编制是大势所趋,经济参考报/2016年/12月/30日/第006版
3.《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 4.《2020年底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部实现》,安顺市人民政府 来源:医学界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