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好行装,收拾好心情,回头看看这一站精彩的阿里经历和曾经战壕里的兄弟姐妹们,没有正式告别,没有遗憾,带着些小忐忑,登上了开往未来的列车。
罗卡,全名是罗卡角(Cabo de Roca),是在葡萄牙的西边沿海的一个小角落,而这个险峻的小角落因为大航海的的波澜壮阔而成为了留存千古的地标。”陆止于此,海始于斯”是刻在罗卡角标志建筑上的一句诗歌,这是一种航海冒险家离开大陆,奔向未知的大海深处的最后一丝踏实,也是那些不相信束缚不相信传统,大胆的挑战未知挑战的传统的的冒险家勇气的象征。
在大家口中的鸡血阳光少年,在完整的经历了阿里数字娱乐事业群、小数娱到大数娱战舰的波澜壮阔悲欢离合之后。作为曾经阿里最年轻的P8之一,放弃了后两年已经睡进腰包的数百万期权的小伙伴,我突然想清楚我所追求的那一点小小的梦想。
一直想记录一点关于自己在所受所感给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不知从何说起,从未动笔,直到退回工牌,钉钉不再跳动,阿里内外不再有提醒,阿里郎不再让我登录的时候,我才真正的下决心去记录点什么,分享点什么。
我出生于山西岢岚,估计没人知道岢岚,但或许大家都知道山西卫星发射中心。没错,我就是在卫星发射基地医院出生的。父母都是搞卫星的,而我就是一个在火箭塔架上长大的小孩,从小从没看过礼花,看卫星发射、洲际导弹实验却是家常便饭。或许命中注定,我就应该是一个为国家做贡献的工程师。
本科毕业后,我被“中国芯”的中科院计算所的民族产业强烈吸引,到中科院计算所攻读研究生,在这里我学习计算机芯片设计。在研究生期间,我们集全组力量在两年时间内做出来的一款片上众核CPU芯片Godson-T,成为了2011年全球十大服务器芯片重点事件之一。
作为当时项目组的主要结构设计师,DFT和验证平台工程师,经历了从CPU设计从纸上画到后端、tape out的全过程。我是当时30多人研发小组里面“扛把子”“万金油”“救火队员”,玩转GCC,精通底层C语言,写过几万行的MIPS汇编,精通Linux,搞Linux Driver,写过完整PCI Express的驱动,simplescalar CPU模拟器,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Synopsys的工具链;Xilinx Spartan/Virtex的FPGA更是66666,高速缓存一致性问题也初窥门径,FPGA众核验证平台的文章发表在受邀发布在FPGA(一个全球IEEE会议)。
研究生毕业照理说应该去一个IC(芯片)设计企业,计算所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毕业生一般都是此行业的香饽饽,AMD,NV,华为海思等等都是直接到所里来开座谈会挖人,但我完全放弃了这条路,但科学院的三年,消除了我对工程行业最尖端复杂的工程建设项目-芯片设计的神秘感。
我深刻的明白,要改变世界,仅仅做研发是不够的,我希望突破自己的技能边缘。
转型意味着碰壁,放弃了所有互联网、芯片设计企业的我加入了身穿白衬衣西裤的找工作的大军,第一阶段定位-管理咨询行业,8大战略咨询一家不落的投了简历,但也一家不拉的在pre-talk阶段全挂了。重新调整目标,在第二阶段,目标设为:创业团队的产品综合岗,并能负责一个核心产品。很快,这个目标达成。
一个做芯片设计的我,遇上了一个基于运营商的云架构的产品需求。从研发到产品的转型是纠结的,要摒弃开发的思路想项目,要开启从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思路是一种对自己的全新挑战。从头学起MRD/PRD的定义规则,抱着《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依葫芦画瓢,广泛的和每一个研发团队同学学习每一个产品的细节指标等。我成长很快,很快在第一个地方广电的项目,我就崭露头角,完整的定义了我们的BSS/OSS系统,配合研发团队,攻关下了第一个公司的大项目。之后,我也成为了公司对产品架构有重要把握能力的产品负责人。
回顾这次职业的变化,给我最大的启发,“给自己的明确的目标,朝着这个目标心无旁骛的去接近”,过程一定是纠结的,周围人一定是质疑的,尽管做好自己,用最快速的时间去吸收一切能够吸收的知识。
有了上次的经验,我再也没给自己的职业发展设定边界,我愿意不断的去突破自己,突破自己的认知范围。在此公司的两年半时间,从产品到商务合作,从内容拓展到运营,也在当时公司创始人,同事的支持下,在两年时间,我迅速成长为了独挡一方的负责人。分管公司战略合作,内容合作/引入,内容运营,运营商关系,产品,融资等涉及到公司的方方面面。自己分管了国内十五家广电和电信的运营商的运营业务,负责游戏、儿童教育和体感三个业务线的产品设计、内容引入和内容运营,配合公司接近完成千万美金级别的融资(最后因为企业内部变化没有完成这笔融资)。这也是我人生突破最多最快的阶段。
我一直坚持自己有一个小小的理论,“永远要比别人多做一点点”,多准备一点点,多动手一点点,多沟通一点点,多思考一点点,也就这多的一点点汇集成河,没什么不可能”。
在产品思考的多一点点运营,在运营多思考一点点对外合作,在对外合作多思考一点内容运营,也真的就是这“一点点”让我当时职业发展也快了“一点点”。
到大公司就是我的下一个突破。其实从没有想过要去一家大公司,心想到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级森严的职级体系就脑仁炸裂。但当时的数娱吸引了我,一派创业的气氛给了我没办法拒绝的理由。带着快了“一点点”的职级和多了“一点点”的运气,以高级专家的身份入职阿里。
这个突破是里程碑式的,是眼界、战略、同事、团队甚至认知眼界上全方位的。以前我很不服气“要到时代中最优秀的大公司锻炼”,但在经历了阿里的时光后,我对此深信不疑。
带着仅有的2年零8个月工作经验,成为了阿里数字娱乐客厅战略的核心成员,直接向总裁汇报。同级别的的D(向总裁直属汇报对象),都是我的榜样。在这些D中,有传统企业十年以上经验的,有已经做了成熟的产品被收购公司的负责人,有顶尖全球企业的中高层,在这样的团队中,我经常自己的疑惑自己怎么样才可以胜任,直到一次绩效面谈,主管和HRG告诉我,我知道了团队给我的“鲶鱼效应”的定位。
没错,我没有很多的优秀同事的经验,但是我有无法替代的活力和冲劲,我有使不完的鸡血。“弥补经验和技巧不足的方法就是自己满满的热情”,这句话我总是对自己说,我深刻的明白,最打动人的,自己成长最快的就是自己为之奋不顾身拼搏的时候。
刚进数娱的,那时数娱刚起步,人力资源还不充裕,满满的冲劲让我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锻炼,负责客厅战略中几乎所有的商务合作,涉猎电影、综艺、电视剧、儿童教育和游戏等等。回想起来,当时的状态是懵逼的,给自己的安排是抓瞎的,上午拜访影视公司,中午约游戏公司,下午碰教育团队,晚上可能就在飞机的路上。鸡血爆棚,我还为了7月的天猫魔盒发布会,主动承担了一个亮点项目-云游戏的PM,自己盯公司合作、合约、财务、法务、产品、UED、研发、运维保障、部署机房和兼容性测试等等方面。蛋疼的事情是,那时团队仅仅我一个人,招聘也都还迫在眉睫。那段时间国航里程瞬间金卡,经常睁眼都不清楚自己在哪个城市,但也就是这段有些惨烈的日子,让我base在北京而大本营在杭州的人,完全的熟悉了杭州的团队,熟悉了所有的业务,迅速切入整个数娱的策略也让更多团队的熟悉起我来。
是的,对于全体阿里人,这是一条我认为比一切使命价值观更加落地执行的核心指导纲要。在阿里,一年没有换3-5个M6(副总裁)以上的老板,都不好意思讲自己在拥抱变化;业务方向没有2-3次的大转型,那同学们评价就是稳定的“可怕”了;两到三年没转过几次岗,那都属于阿里非主流。
而在阿里数娱,这个集团新业务,自然是“拥抱变化”的重灾区,我们经历了能想象和很难来想象的所有变化,刻骨铭心。
变化虐不虐,太虐了!但令我真正震撼的是“拥抱变化”在阿里能成为一种全面传播的文化价值观。Lucy用心力、脑力和体力的心力佐证拥抱变化的能力需求,马老师用“变化的世界”理论让小伙伴们认同变化的必要性。小伙伴们把“变化”的抱怨,变成了调侃。甚至,很多人还享受在这种“虐”的情节当中,而我,也许也就是这里面之一。
概括公司的2年半时间,就是组团队,拆团队再组团队的无限循环。大变化总发生在西溪园区的某会议室,这个会议室估计也是阿里整个集团各个业务线调整的发源地。
我入职不久就切入客厅战略后,整体团队第一次曝光就在7月中旬的一次发布会。在入职的3个月时间,我主导游戏板块,在最短周期啊签署了全球顶尖的数款游戏大作,移植完毕;落实了云游戏,和阿里云合作建立了全国两个主站服务节点;我作代表还签约了一些影视的战略合作内容。我一直觉得当时推出的那一个版本的硬件也是我到今天为止最喜欢,最满意的硬件。造化弄人,也说生不逢时,因为一些政策的原因,硬件发布会在发布会前一天彩排的时候,突然接到上级通知,不允许发布客厅硬件。团结一心、急中生智,一个通宵,所有素材全部推倒重来,PR稿件全部修改完毕,一场别有生面的联盟发布会如期召开。突如其来的政策让游戏板块在发布会上到了充分的展示,很快就被组织谈话,希望我能够负责移动相关项目。
临危受命,我自己也迅速收缩战线,全力聚焦在游戏领域,调整招聘策略,团队融合,全面铺开内容引入。阿里的同学各个都很优秀,两周之后,整个团队爆发出了更强大的战斗力。
“在变化面前,没有人会考虑你的感受和适应时间;能做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让这个变化成为顺理成章”。在工作岗位中,没人愿意听其他人的抱怨,请展现自己最职业的一面,用最积极的心态去迎接这个挑战,用自己的技巧和经验化解摆在面前的所有挑战,不要退缩。
第一次调整完不久,我们的组织架构变化又慢慢开始了。因为外部公司的全资收购,内部转型又开始了,这个是一个从公司战略层面极其合理,但身在其中觉得极为残酷的过程。战略大转移,人员缩编,重点打造客厅生态。
“变化意味着机会,冷静的洞悉其中的机会,用变化来迎接变化”。要学会换一种角度看问题,会有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
正因为客厅游戏的聚焦,我抓住这个变化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主动出击,请缨承担我们数娱内部孵化的项目,一款智能硬件A项目的PM。没有意外,在几次商业计划探讨之后,我还是用热情打动所有很多人,出任了这一个项目的PM。
“选择责任就选择了承担一切的变化”。从预研项目转为重点项目的立项的最后一层审批需要当时集团的高层通过,还记得那天十二点四十,评审开始,我饱含激情的介绍着我们整体的产品。UI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其它功能点也都顺利通过,但是评审组最终把目光停留在了产品外观上,在一阵安静的空寂凝固的时刻后,评审组最终决定,产品外观(ID)设计的不足以支撑这个需要撕开市场空缺的冲击产品。评审没有通过,整体项目时间后移,我作为项目经理连日和我们的产品软硬件团队的Leader,ID(工业设计)MD(结构设计),CMF(表面工艺),供应链,研发项目经理召开闭门会议,制定了挑战极限的40日“A项目ID进化”计划。全体团队兵分多路,硬件设计ID同学去找到了国内最顶尖的ID设计团队,同步开展多方案攻关;MD同学快速搜寻通用结构设计(确认PCB,散热结构等);供应链同学直杀工厂,和供应链供应商死磕新流程;研发团队针对潜在可能的固件变化提前布局修改和测试。40天后,也正如大家预期的,我们带着全新的三款全新的ID,又进行了一轮评审,老板们被我们的速度震惊,但这次,遭遇到的是更大的挑战,核心元器件的供应伙伴升级了芯片,摆在我面前的是坚持之前的芯片还是切换芯片平台。再次闭门,研发产品团队召开了多次评审会,也因为这个原因,多次跑到美国和对方团队沟通,最终决定,切换芯片平台,要做就做最领先的产品,在产品性能上不妥协。突破重重困难,我以为成功上垒,全力和合作伙伴敲定每一个合作细节,变化又开始了。
“变化,它就如青春,让人刻骨铭心的成长”,我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恍然大悟,猛地发现自己成熟多了,在面对更多大大小小的人生挑战,都能置之一笑,甩下一句,“这有什么不得了”。
在所有的变化中,唯一的一个相对完整的经历,是这个关于智能硬件的。是一段我必须highlight出来的经历,收获非常全面。
上一个A项目终结后我被调到了D项目中,继续承担PM职责。有了上次项目的经验,这次和上次比在项目的前期更充满了从容,而且配合的都是一起经历过A项目风雨变化的兄弟们,项目内部配合的很默契。但这一个项目特殊性在于,我们和一个也很看重文化输出的海外公司做配合,配合中的摩擦非常多。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主合作法务合约,双方旷日持久的讨论了8个多月,下午2点到凌晨2-3点全英文的探讨成了家常便饭,双方的法务和商务团队也都拼了,我这个PM坐在旁边光听都要听吐了。
求同存异,项目有惊无险的从立项到EVT,DVT评审通过,最终产品正式上市亮相的日期在一次联席会议上敲定。发布日一定,全面检验PM的时间到了,排山倒海的任务一股脑拍上来了。六线同步进行,软件,硬件,生产,运营,销售,市场的计划几乎全部需要落实到每分每秒,承受不住任何的闪失。软件方面,要等到PVT(小规模量产)的验证最后一版提交MP(正式量产);生产方面,PVT的生产计划要往前压,为测试团队,研发团队腾出时间,PVT的机器外观最接近MP,发布会,拍摄素材等都需要等PVT的机器;软件方面,PVT和MP版本的发布时间,遗留的P1/P2的bug怎么样处理,是拼搏修改赶版本还是等到MP版本封版后OTA又是很多决策点;生产方面,规划PVT节奏,MP的时间点,启动几条产线,生产爬坡的周期是如何,产量需要精确的和仓库/销售团队精准匹配;运营方面,后台,冷启动运营素材需要完全准备就绪,并完全上线,因为存在DRM(数字版权保护),不能用机器人审片,需要用人海战术审片;销售方面,设计店铺,考虑用新店铺还是用老店铺,要开始申请淘宝天猫支付宝的域内资源,准备推送素材,制定直通车和钻展的策略,培训售前售后,精准对接生产计划,制定发货计划;市场方面,这方面在发布前更是信息爆炸,整个Campaign的制定,发布会(当时是合作伙伴主导),传统媒体(包括线下)投放,新媒体投放,PR,后期的事件营销,线下活动,内容营销策划,新媒体运营等等等。12月15日发布会的前1个月后1个月,我感觉我很少睡了踏实觉。小伙伴们和合作伙伴都巨给力,一切都按照计划推进。这里必须给“钉钉”打个广告,在这种规模和紧急程度的项目管理必备神器。
12月15号上海发布,选择在了Show800,临上线小时都还惊心动魄,语音搜索的致命需求变更,投放素材的头图,支付宝腰封的投放,天猫内部资源的素材的审核,预售时间的规则,我的天哪,那24小时不堪回首。有劳与我们吊炸天的D项目团队,一切有惊无险的按原计划推进。
项目在2016年年后准备开战更全面的打法,精准切入目标人群,全面攻击线下。同时线上精准的进行媒体外投,精准的钻石展位运营流量;培养关键词,做更深入的SEO等等。
不忘初心”,好像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激励迷茫青年的最主要的话术,打着鸡血奔跑着的我们时常却忘了为什么出发。
在数娱,包括在更之前的公司,我们做的更多的是分发平台或者发行平台,我们接触大量的内容提供者,游戏公司,个人游戏开发者。我内心深处一直非常羡慕能够创造美妙内容的团队,是靠自己团队的创意,为观众或者玩家创造了一个令人愉悦体验的产品。客观说,理智的从整个商业环节上来看,内容创造属于最上游,风险极高,可替代性最强,增长趋势最慢。从可持续发展来说,平台的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都远大于内容制作方,那时的我理智战胜了冲动,但埋藏下了这个小种子。
这个全新的媒介第一次站在了人文和科技的交叉点。我大胆的预测,虚拟现实将会打破空间的距离,人类能穿梭时空,到达你任何想去的地方,洞穿一切基于地理差异化的商业模式;虚拟现实会彻底消除电影和游戏的隔阂,让观众可以参与到剧情的发展中,与故事融为一体;虚拟现实也会也会革新社交,重造教育,是一个想一想就让人激动的睡不着的事业。
内容创造”,“全新媒介”,“极客探索”,“无限可能”,这一切不就是我自己的“初心”么?我拼命的查看资料,学习一切能了解的东西,捡起来之前的编程知识,搞起了游戏引擎。这些都不过瘾,这次,我准备全身心的追寻这个“初心”。
BP开始了融资之旅。铺开的很快,第一轮很快的见了15家左右的投资团队,我还煞有介事的分类为海外基金、人民币基金和私募,逐个制定沟通策略,但一周下来,我发现大多数都杳无音讯毫无进展。第二轮也很快,又见了10家左右的投资团队,和第一周情况非常相似,感觉很好但没任何进展。在漫无目的的等待中,忽然迷茫起来,甚至怀疑自己初心是否出发就错了,忽然开始羡慕那种“五分钟敲定投资”的神话鸡汤。
BP的过程中,我忽然察觉到了问题,我居然在聊了那么多人的过程中,我没有正真获得有用的一点点input,回顾整个接触聊天过程,我潜意识觉得大多数的投资人绝对没我懂互联网,没我更理解商业模式,我根本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大公司职位上,不是去找投资,而是去展示我多么有经验。
BP,带着诚挚、谦虚的心,破除自己以前一切有的大公司优越感;敞开心扉的耐心的学习、吸收见的每一个投资人给出的建议。在之后的投资人碰面过程中,BP版本从第三版一路迭代到了第十一版,8个版本的修改之后定下了之后的融资基调,更有趣的事情是,汇集修改的过程中也让我明确了我们的核心业务方向、实现路径和阶段规划。
CG VR领域故事和交互的先行者和领军人。没错,我们的目标就是全球最顶尖的VR内容创造团队。
Oculus/Gear VR官方收录的中国第一部VR CG短片《再见,表情》,米粒对VR CG动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实操能力。
AT刷简历,腾讯七年,阿里三年,娱乐营销大神,曾主导过星光大典;到了阿里,把一个刚出生的娱乐宝,带领市场公关团队,做成业内有巨大影响力,不知道娱乐宝都不能说自己是圈内人的成功产品。在2015年上海电影节连轴做了5场发布会、高端论坛沙龙等。
offer,公司在种子轮结束公司估值就超过了3000万人民币,我们敲定的最终投资方也是良师益友,在第二次见面的时候就非常耐心的和我们细磕商业模式,帮我们分析潜在风险,给我们帮助和鼓励。
(大圣归来的导演)会以顾问的身份,给我们团队在艺术上、故事上甚至交互上予以帮助。
VR视听语言的限制条件(如镜头的使用),在不断追求讲好故事的过程中,突破已有的经验。
VR交互电影项目已经在进行中,《The Dream Collector》(拾梦老人)。讲的是一个放弃和重拾梦想的故事,同时我们在剧中策划了多场的提高沉浸感的用户互动的场景,让所有体验的朋友们能够感受这种全新形式所展现的故事的参与感和冲击。也许你需要帮助主人公完成一些小任务,提醒主人的宠物不要贪玩,帮助主人公的发现神秘的物体等等。在我们的第一个原创项目中,我们大家都希望做最多的艺术创作、技术交互和情感连接上的尝试,再借助VR这个全新的媒体形式,给大家娓娓道来。这一个项目我们会使用HTC Vive作为目标设备。
“不可以错过的千载难逢的见证的机会”如果你和我的初心一样,如果你喜欢故事,喜欢CG,喜欢创造,喜欢美好的事物,欢迎加入最顶尖豪华的团队一起探索这门全新的艺术。
CG/游戏领域的专业人才,原画,设计,建模,绑定,灯光,动画,TD,技术美术,也招玩转虚幻引擎的工程师。